mammon 发表于 2009-10-19 01:42:12

看什麽新進----毛澤東評點中國兵法(一)

網上轉載

清姚鼐《古文辭類纂》中收有歐陽修《爲君難論》一文,此文從戰國時期趙孝成王不用老將廉頗而任用新將趙括、秦王贏政不用老將王翦而任用新將李信致使戰敗兵失得出結論,秦趙二國之君“樂用新進,忽棄老成,此其所以敗也”;並闡述說,“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,老成之人多持重,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,聽勇銳之語則易合,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。”毛澤東讀此評點到,“看什麽新進。起、翦、頗、牧其始皆新進也。周瑜、諸葛、郭嘉、賈詡,非皆少年新進乎?”在毛澤東看來,事業的成敗不在於人的新進老成,而在於人是不是賢
、是不是有能,是不是爲將之材。

  注重爲將之材,強調將帥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,研究國家興亡學說的中國兵法對?*@了深入探討。《孫子兵法》認爲“道、天、地、將、法”是決定國家興亡、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,“將”是其中之一。賢能的將帥是國家的輔弼,輔弼的周全國家就強盛,輔弼的欠缺國家就衰弱,“夫將者,國之輔也。輔周則國必強,輔隙則國必弱。”《六韜》還指出,要把選人任將當作國家存亡安危的大事來認真看待,“兵者,國之大事,存亡之道,命在於將。將者,國之輔也,先王之所重也,故置將不可不察也。”什麽樣的將帥才算的上是“國之輔”呢?《孫子兵法》指出,“將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也。”曹操稱此爲“五德”,注曰:“將宜五德備也。”爲將之材要五德兼備,不可偏廢。杜牧說,“蓋智者,能機權、識變通也;信者,使人不惑于刑賞也;仁者,愛人憫物,知勤勞也;勇者,決勝乘勢,不逡巡也;嚴者,以威刑肅三軍也。”所謂“智”就是智慧,知識淵博,多謀善斷,能正確認識事物,預見事態變化,有克服困難、解決問題、戰勝敵對勢力的能力;“信”就是誠信,言出如山,賞罰分明,有功必賞,有過必罰;“仁”就是愛人如己,珍惜生命,能與部屬同甘共苦、患難與共;“勇”就是果敢,銳意進取,不避風險,不怕犧牲,盡守職責;“嚴”就是威嚴,嚴明法紀,嚴格執法,以身作則,身體力行。《孫子兵法》還指出,將帥在做到五德兼備的同時,還要做到“進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民是保,而利合於主”,這樣的將帥才稱的上是“國之輔也”、“國之寶也”。

  辮賢去奸,撥庸拔銳,選拔五德兼備的爲將之材是中國兵法思想的重要內容。《尉繚子》說,“民言有可以勝敵者,毋許其空言,必試其能戰也。”選拔爲將之材,在進行素質考察的同時,也要進行實踐檢驗,把可用之人放到實踐中去鍛煉、去檢驗。素質考察的關鍵要看是不是那塊料,不能把“世俗之言”當作選人的標準。《六韜》說,“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爲賢,以世俗所毀者爲不肖,則多黨者進,少黨者退。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君,忠臣死于無罪,奸臣以虛譽取爵位。是以世亂愈甚,則國不免於危亡。”把“世俗之言”當作辨別賢庸的標准,平庸之輩就會結黨營私、拉幫結夥、互相吹捧、以虛名蒙蔽君主獲取爵位,出類拔萃的人難免不因莫須有的罪名而喪失晉身之途,這樣國家終將危亡。

  白起、王翦、廉頗、李牧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名將,周瑜、諸葛亮、郭嘉、賈詡是三國時期的主帥及謀士。白起、王翦、廉頗、李牧最初都是以新進之士建功立業的,周瑜、諸葛亮、郭嘉、賈詡更是以“少年新進”立下功勳的。因此,事業成敗的關鍵在人才,選拔人才的關鍵在能力。毛澤東曾說,三國時期,曹操帶領大軍攻打東吳,那時程普40多歲,周瑜20多歲,程普雖是老將,不如周瑜能幹。大敵當前,誰人挂帥?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挂了帥印,結果打了勝仗。古時候可以破格用人,我們爲什麽不可以破格提拔!他希望在新中國能創造一種氛圍,讓爲將之材脫穎而出,層出不窮,爲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才智,建立功勳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看什麽新進----毛澤東評點中國兵法(一)